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

CRS风暴真的来了!我买的香港保险需要交税吗?

0
回复
45704
查看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548
RafaelIdorbLv.8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3 天前 |阅读模式
最近CRS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凡做境外投资,理财以及做外贸生意的人没有不关注的吧?具体问题像 “我在香港买的保险会不会被税务局知道?”“突然收到税务局的补税通知怎么办?”“以及目前买的港美股盈利了怎么办?要不要交税?”

别慌,今天这篇文章,就用大白话,让大家搞懂CRS,对于在境外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吧。

w1.jpg

一、什么是CRS?简单说,就是全球税务“信息联网”

想象一下,以前每个国家的税务系统就像一个个信息孤岛。你把钱存在海外银行,中国税务局可能不知道。CRS全称:共同申报准则,就是给这些孤岛修了桥,它是由经合组织(OECD)推出的全球性标准,要求参与国家的金融机构,把非本国税务居民的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给该居民所属国的税务局。

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国内税务局就掌握了你的海外“家底”的路径是通过你在境外国家的金融机构(银行、券商等)申报信息给当地税务部分,这部分信息自动被交换回来了。如果不想被交换唯一路径就是做身份转换,以香港为例就是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

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地区)加入了CRS,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新加坡、瑞士、开曼群岛、BVI等。 美国没有加入CRS。

CRS主要关注的是金融资产,目前不包含实体资产,如:房产信息不交换。

w2.jpg

二、金融资产的哪些信息会被交换回来?

关键词: CRS交换的是账户信息,主要是境外的券商港美股和银行账户信息,以及理财险合同中的部分字段信息,还有一些电商的海外收款账户等。

税务局拿到的交换数据的颗粒度:期初余额、期末余额、股息、利息、交易盈利,但没有具体的明细数据,很多情况是需要当事人自行准备明细和出面解释的,这其中有很大的沟通成本的。

很多人疑惑有海外账户但没收到补税呢?首先单账户金额超过100W美金的收到的概率最大的,另外各地方税务部门每个阶段筛查的重心也不一样吧。

三、什么类型的资产暂时不在CRS的交换范围内?

不动产(房产):你在海外买的房子、土地,其产权信息不会通过CRS交换。非金融资产:珠宝、古董、艺术品、金条等实物资产。只要它们没有存放在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箱),信息就不会被交换。

w3.jpg

四、热点问题之一:在香港买的保险要补税吗?

这也是当前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之一:合同的哪些信息会被交换回来。


    投保人(出钱的人):信息会被交换。 香港保险公司会将投保人的身份信息和保单的现金价值报给内地税务局。

    被保人(保单保障的人):如果被保人不是投保人,目前信息不会被交换。

    受益人(拿身故保险金的人):平时不交换,但在实际领取保险金(如身故理赔、退保、提取分红)时,领取的金额信息会被交换。


那么,增值了要补税吗?这目前是税务灰色地带,有一定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保单分红不属于《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它更像是保险合同的利益返还,目前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要求对其征税。

另一种观点认为:储蓄险的本质是投资,其增值部分应被视为投资回报,未来有可能被纳入征税范围。

那么大家关心的买的香港或境外的储蓄理财险需要在内地交税吗?当下香港保单还不在报税范围内,且听说目前上海税务局认可香港分红险不需要交税,提取时候可能需要缴纳,这也是目前对于保险资产的未来可能需要在境内交税的普遍共识。

无论香港保单是否征税,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规划香港保单是作为家庭资产配置,也是为了某个理财目的,很多客户是借助香港保单放点钱在香港,以后孩子留学更方便,另外还有补充自己的社保养老金不足,给自己存点境外的养老金,钱在香港无论在银行卡还是保单内,回中国大陆已经很便利,随着IT技术进步,未来只会越来越便捷。

五、收到补税通知怎么办?有滞纳金,积极应对!

1.若收到通知补税,首先需要整理交易记录,目前常见于交易港美股的人。(有朋友分享的非常实操及实用信息,欢迎私聊素素)

2.对于做境外电商企业的朋友,建议提前找专业税务师提前规划,避免后期操作起来被动。

3.另外和税务部门沟通态度要好,对于大额补税有人建议当面沟通,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提供完整性的记录。

最后还是那句话:

首先没有任何一种合法的金融资产可以恶意避税和避债,还是看如何规划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纳税的时候按要求申报,且保单合同前期现金价值低,就算交换回来,对征税也毫无影响。

且有聪明的朋友告诉我的实操是把港美股赚的钱转移出来买香港保险了,我只想说太聪明的做法了,目前香港保单保险分红是不用交税,保险理赔款也是免税资产。

对于高净值人群和超高净值人群同时需要同步考虑身份规划,此处省略1万字......



免责声明: 本文仅为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税务或法律建议。具体税务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顾问。

w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优好知识网 是一个聚焦知识付费的平台,包括在线教育、文档下载、作业答案、网课答案、考试资料、形考任务答案、行业资料、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问答平台、资料文库、课件下载等,是一个综合在线学习知识分享交流平台。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