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

【香港保险100问】去香港买了保险的钱还安全吗?香港保险的钱到底能不能回来?- 深度解析资金流转的“安全闭环”(22)

0
回复
26950
查看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080
TracyratLv.8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前天 16:24 |阅读模式
PROTECT YOUR WEALTH, SECURE YOUR FUTURE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 多闻的熙熙”,为你守富,保障未来

w2.jpg
关于香港保险,在小编的后台留言和线下面谈中,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那绝对不是“哪款产品分红高”,也不是“重疾险保哪些病”,而是关于资金安全的终极拷问:

“西西,我是觉得对比下来香港的重疾险好太多了,但有个问题:这钱出去了,以后还能回来吗?”“GJ外汇管制这么严,以后理赔款或者退保金,会不会卡在香港回不来?那我岂不是买了个寂寞?”“听说现在管得很严,我去HK买保险,这钱本身安全吗?合不合法?”这些问题真实且犀利。作为一名10年前就带着娃去HK投保的“老客户”,我完全理解这种焦虑。毕竟,任何不谈“退出机制”的投资,都是耍流氓。今天小编就尝试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实操路径、宏观经济四个维度,确凿深入地把“香港保险的资金流转”这件事,讲清楚。这篇文章很长,建议先收藏,找个安静的时间,泡一杯茶,慢慢读
w3.jpg
这可能是全网把这个问题讲得最透彻的一篇文章。
w4.jpg

第一章:底层逻辑 - 去香港买保险,到底合不合法?在讨论“钱怎么回来”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钱怎么出去”以及“买这个行为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这是所有安全感的基础。1.1 “地下保单” vs “合法保单”很多内地朋友对香港保险的误解,源于早年间媒体报道的“地下保单”。什么是合法的香港保单?香港合法保单的定义是:在香港境内签署、销售行为在香港境内完成的保单。根据香港法律和中国内地监管部门的规定,内地居民亲自去香港购买保险是合法的。关键点在于“在香港境内签署”。 这类保单受香港法律保护,并且在投保时必须通过合法程序,包括投保人需要亲赴香港完成投保手续。什么是违规的?任何在香港境外完成销售签署的保单都属于非法保单,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如果在内地签署(比如代理人或者经纪人飞到内地让你签字),那就是“地下保单”,不受法律保护,绝对不能碰!1.2 监管的态度:从“严厉打击”到“互联互通”大家担心的“GJ不让买”,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误读。中国银保监会(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确实发过风险提示,但提示的重点是“风险”(汇率风险、法律诉讼风险等),而非“禁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顶层设计。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了“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等产品”以及“探索在湾区内设立售后服务中心”。这说明什么?说明GJ承认内地居民持有香港保单的客观需求,并且正在致力于打通售后的“最后一公里”。
w5.jpg

w6.jpg

结论:去香港买保险,只要流程合规(过关、入境、在港签署),你的资产就是合法的,受香港《保险业条例》保护,你的保单不是一张废纸,而是一份受到严密法律保护的金融合约。
第二章:资金出境 -- 我的本金安全吗?
这是焦虑的第一关:我的钱是怎么过去的?会不会被拦截?2.1 现在的支付环境必须承认,相比5年前、10年前,现在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在支付首期保费时确实更规范、更严格了。那种拿着银联卡直接刷几百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这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目前合规且安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
    现金支付: 香港保险公司通常接受一定额度的美元或港币现金(需符合海关携带现金规定)。客户可在保险公司的缴费处缴纳一定额度内的现金保费。信用卡刷卡(比如Visa/Mastercard等):部分保险公司支持Visa、Mastercard等信用卡支付,但通常有单笔限额和手续费,并且可能需要刷卡人亲临柜台。香港银行账户扣款(本票/支票)或者香港银行账户直接转账: 这是我最推荐的方式,也是高净值人士的标配。 在香港开立一个银行账户,资金先合规入境香港账户,再由香港账户支付保费。海外电汇:通过您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银行账户进行电汇。但需要注意,目前内地银行已不支持直接电汇至香港保险公司,且此方式手续费较高,到账时间较长。委托保险代理人: 但保司这样操作都需要走一个审批和签署授权流程,需要客户填写并签字申请表保司审批后才能进行,同时对缴费金额和缴费时限,每个公司也有严格的限制。
2.2 为什么说“合规”才是最大的安全?很多客户问我:“有没有什么地下钱zhuang 或者特殊通道?”我的回答永远是:NO。请务必知晓,你的保单是要持有几十年甚至终身的,如果源头资金来源不合法(涉及洗钱等),未来在理赔或提取时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只有走正规渠道,每一笔钱都有迹可循,你的资产才是真正“安全”的。
第三章:核心痛点 -- 钱如何回来?(实操篇)
重点来了。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买了保险,几十年后,或者发生理赔了,这笔钱(美元/港币)怎么回到我内地的口袋里?我们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理赔款” 和 “储蓄分红(退保/提取)”。这两者的回流路径和监管态度是完全不同的。3.1 场景一:不幸发生理赔(重疾、医疗、身故)结论:理赔款入境,相对通畅,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合规操作。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下的资金流动是相对自由的,而保险赔款往往被视为具有民生保障性质的资金。资金回流路径:1. 支票/本票兑付:保险公司开具美元或港币支票。你拿着这张支票,在国内的各大银行(中行、工行、招行等)的“光票托收”业务柜台,是可以办理托收的。
    注意: 银行会要求你提供保单合同、理赔通知书等证明文件,证明这笔钱是“保险赔款”。虽然时效较慢(可能需要几周),但路径是通的。
2. 直接汇入内地银行账户:部分香港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如果你没有香港账户,可以选择电汇到你内地的账户。
    关键点: 只要金额不是巨大到惊人(例如数千万美元),且证明材料齐全(医院诊断书、死亡证明、理赔批单),内地银行通常作为“服务贸易”或“经常转移”进行申报入账,不占用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
3. 汇入香港银行账户(最优解):如果你有香港卡,理赔款秒到账。然后你可以通过香港网银,以“赡家款”等名义汇回内地同名账户。法规依据:参考《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于境外合法收入(包含保险赔款),只要能提供证明材料,是可以办理结汇的。
w7.jpg
所以香港开银行户如此红火~~带人开户快发展成产业了
w8.jpg

3.2 场景二:储蓄分红险的提取(养老金、教育金)这是大家疑虑的深水区!储蓄分红险的提取(红利提取或部分退保),在资本属性上更接近“资本项目”(Capital Account)下的投资收益。目前,国家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确实较严。但这并不意味着钱回不来,而是路径变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认知差:你为什么要让钱“回来”?从家庭理财角度,小编想分享一个也许反直觉的观点:配置香港保险(美元资产)的初衷,本就不是把钱换回人民币在国内花,而是为了“全球购买力”。资金使用路径大揭秘:1. 路径A:直接在境外使用(最丝滑)
    子女留学: 等孩子18岁要出国留学了,需要交美元或者英镑,或者港币学费。这时候,你就直接从香港保险账户提取美元到你的香港银行卡,然后直接汇给美国的大学。这完全绕过了内地“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限制! 这才是香港储蓄险对于中产家庭最大的刚需功能——教育金的刚性兑付。
    w9.jpg
    (图源:保诚保险官网)海外置业/旅游/消费: 当你退休后,想去环球旅行,或者在海外旅居,这笔美元资金直接通过香港银行卡的Visa/Master渠道在全球消费,无需转回内地。
    w10.jpg
    (图源:保诚保险官网)海外继续投资:比如也许想自己炒美股港股?
    w11.jpg
    甚至想玩虚拟币(非专业不推荐)?那就简单了,直接入金。
2. 路径B:必须回国使用(比如养老补充)如果你一定要把钱拿回内地花,怎么办?
    香港卡内转: 将资金提取到你的香港银行账户。ATM取现: 香港银行卡(实体卡)在内地的带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是可以直接取人民币现金的。虽然有单日限额(如2万港币等值人民币)和年度限额,同时有部分香港银行普通储蓄卡在内地取现还需缴纳一点手续费,但作为日常零花钱补充是够用的。 (具体各个银行如何规定,请查询各个银行的官方说明)合法汇款: 通过网银汇款回内地。虽然目前针对“投资收益”回流审核较严,但随着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推进,未来针对大湾区居民的资金通道有望更加便利(如“跨境理财通”的扩容)。消费卡模式:很多香港银行支持绑定微信/支付宝(香港钱包)或直接在内地刷卡消费。
    小编网上搜索了一下绑定操作指南,需要的可以点开看看。操作丝滑顺利很简单。前提是:先开个香港银行卡!


    w13.jpg
(图源:网络)小编的衷心建议:如果你买香港储蓄险是打算存三年,第四年就要拿出来在老家县城买房,那我劝你别买。第一是因为香港储蓄险的增长势头都在中后期,你想要短期三五年内迅速增值迅速退出的,就不适合。第二是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没有利用到香港储蓄险的强势功能。但,如果你是为15年后的孩子留学,20年后,30年后的品质养老、或者为了家族财富的币种对冲做准备,为了家族财富的传承和保全作准备,那么:请把钱留在离岸中心(香港),保持美元形态,才是对抗通胀和单一货币风险的最佳策略。
第四章:安全感升级 -- 香港保险公司会倒闭吗?
解决了“钱怎么流动”的问题,最后我们来聊聊“钱放在那里安不安全”。很多内地朋友习惯了内地保险公司的“国家兜底”思维,担心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开放市场

,保险公司会不会破产跑路?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看回适用香港保险的监管法规,就会看清三个核心事实:4.1 监管体系:GN16与“悲观情景”香港保监局(IA)的监管严苛程度是世界级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GN16(指引16)。简单说,这个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官网上公开披露分红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也就是说,计划书上吹得再好,实际分了多少钱,必须晒出来。如果连续几年不达标,保监局会介入喝茶。这逼着保险公司必须“诚实”,不能画大饼。4.2 偿付能力监管:RBC制度香港正在全面实施风险为本资本制度(Risk-based Capital, RBC)。这就像银行的巴塞尔协议一样,要求保险公司根据其资产风险持有足够的资本金。简单说,保险公司每收你一块钱,它背后必须有远超这一块钱的储备金来应对极端风险。
w15.jpg

4.3 即使倒闭了怎么办?虽然概率极低(香港保险业170多年历史上几乎没有寿险公司倒闭让客户血本无归的先例),但法律也有准备。香港有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类似于保险存款保险),如果不幸发生公司清盘,保单会被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接手,或者由保障基金进行赔付。对于储蓄分红险: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非常分散,遍布全球债券、股票、地产。它们大多是运营百年的跨国巨头(友邦、保诚、安盛、宏利等),经历过一战、二战、多次金融危机依然屹立不倒。这种穿越周期的能力,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关于香港保险公司安全性和香港保险的监管问题,小编另有一篇文章详述,感兴趣请点开:【香港保险100问】内地人买香港保险,法律到底管不管?一份“终极安全感”的深度复盘 (20)
w16.jpg

第五章:总结及建议--为什么你依然需要一份香港保单?
写到这里,接近尾声。 小编最后想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给你一个必须配置香港保险的理由。我们正处在一个“乌卡时代”(VUCA)—— Volatility易变、Uncertainty不确定、Complexity复杂、Ambiguity模糊。在这个时代,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全部人民币资产、全部国内房产)是极度危险的。你需要香港保险,不仅仅是为了那6%-7%的复利回报,更是为了:
    对冲地缘政治和汇率风险: 持有强货币(美元)资产。实现资产的法律隔离: 这里的“钱”属于你,但又不完全属于当下的你,它是一笔受离岸法律保护的“隐形储备”。拥有“随时出海”的船票: 未来的教育选择权、医疗选择权、养老选择权。
回到标题的问题:香港保险的钱还安全不安全?总结答案:
    只要你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它是安全的。只要你理解它的资金回流逻辑(侧重境外使用和长期持有),它是灵活的。只要你选对专业的顾问和服务团队,它是省心的。

所谓“安全”,从来不是指“绝对没有风浪”,而是指你的船足够结实,且你手里握着精准的航海图。香港保险,就是那艘能带你穿越经济周期的“诺亚方舟”。

写在最后: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希望能打消你心中对于香港保险资金安全的疑虑。理财是认知的变现。 当你理解了规则,恐惧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容的规划。希望各位可以利用好香港保险,合理配置好自己家庭的资产,稳稳穿越时代的周期,家庭富足愉悦
w17.jpg

如果你对香港保险还有其他疑问,或者想为自己的家庭定制一份“攻守兼备”的美元资产方案,欢迎在后台私信我,或者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小编微信。


END
















想深入了解各类港险方案,请扫码添加小编:





内容主要参考: 网络收集整理,图片侵删。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请您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分析判断,审慎决策。本公众号不对因使用或依赖文章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复制和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或引用,请与本公众号联系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其他违法使用内容的行为,本公众号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优好知识网 是一个聚焦知识付费的平台,包括在线教育、文档下载、作业答案、网课答案、考试资料、形考任务答案、行业资料、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问答平台、资料文库、课件下载等,是一个综合在线学习知识分享交流平台。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