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接待了一位50岁客户的咨询,她希望我们推荐适合养老规划的产品。她在十一假期去香港旅游,在海港城听到家乡口音游客谈论香港保险,得知他们来港完成保单签约,便考虑配置香港保险作养老金。
遇到目标明确的客户我们很欣慰,但香港保险与常见保险及理财产品差异显著,客户若未充分了解就冲动决策,后期可能后悔,初期退保会有较大经济损失。
因此,特意撰写本文,深入剖析香港储蓄险常见误区,助大家认清港险真实面貌,理性决策。
误区一:把港险当成“短期赚快钱工具”
很多不了解港险的朋友,上来就问“港险一年能赚多少”,这是常见误区:把香港储蓄险当短期挣钱工具。其实它本质是长期全球股债资产配置,核心价值是“长期稳健复利增长”,而非短期高回报。
不能用存款、理财产品的思维来判断港险。不同的产品,适配不同需求;特别是有养老需求的人,可能需要较早提取。
我们以一位50岁客户为例,5年缴从第六年起每年提取7%作为养老金,直至终身。同时保单价值会持续增长,到80岁时,累计已领取的养老金加上保单剩余价值,总收益可观。这个案例展示了50岁开始规划养老的特点——虽然积累时间短,但依旧可以获得稳定的养老收入流。
50岁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以相对合理的成本为自己准备一份体面的养老收入。通过合理的产品选择和功能利用,可以实现养老保障和财富传承的双重目标。50岁时购买香港分红储蓄险,主要考虑这些因素:补充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可能不足以维持理想的生活水平,储蓄险可以提供稳定的被动收入流。财富传承:希望通过一种高效、可控的方式将财富传递给下一代。
误区二:不清楚港险高收益的“来源”
港险的收益优势源于保险公司的投资布局:内地险企投资范围较窄,以国债、存款等为主,侧重保本;香港险企投资范围更广,固收类资产保本,权益类资产增值,覆盖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且有专业的投资团队,实力雄厚。
港险的高收益不是 “凭空来的”,而是靠专业的投资策略支撑。
误区三:觉得“非保证分红”等同于“完全不确定”
港险收益分保证部分和非保证分红,不少人见“非保证” 就觉得不靠谱。于是只选保证利率高的产品,当然这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认为“非保证”完全不靠谱是错误的。
但事实上, 香港保险公司会通过稳健的投资策略 ,让非保证分红成为保单价值增长的主要动力 。 这也是能为保单提供高收益的重要部分。
且每年会公开 “分红实现率”,多数产品实现率很高(如主流产品超 90%)。不过要注意:当年分红数据不代表未来,需理性看待“不确定性”,别盲目乐观;但也不要觉得“完全不靠谱”。
误区四:忽略港险的“三大潜在风险”
香港储蓄险有三个潜在风险需注意:
一是流动性风险:储蓄险不适合短期投资,早期退保可能损失本金;决定投保前最好盘点资金和需求,避免冲动投保。
二是非保证分红风险:分红实现率高不代表未来稳定,市场波动、策略调整都可能影响收益。
三是汇率风险。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风险其实不存在。
香港保险,本质上是长期一笔以长期牺牲流动性换取稳定性的离岸美元资产配置,真正价值在于非保证红利的长期累积。
一旦跨越回本周期(通常8-15年),现金价值开始加速增长,复利效应全面释放。而在10年以上的时间里,与资产增值相比,短期的汇率波动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误区五:不重视 “健康告知”,理赔时容易踩坑
若你仍在考虑购买香港重疾险,务必牢记:香港保险投保遵循“最高诚信”原则,健康告知绝不可掉以轻心。香港保险公司核保极为严格,过往疾病史、用药记录、家族遗传病史均需如实申报,刻意隐瞒可能导致未来理赔被拒,既失去保障又浪费保费。
即便选择储蓄型保险,部分产品同样设有基础健康问询,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储蓄险对健康状况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诚实告知,省去后去理赔等麻烦。
误区六:以为“不用赴港也能买港险”
答案是肯定的:香港保险属境外保险,投保时需本人亲自赴港办理;未成年人可由监护人代办。若在大陆签单、本人未赴港,就是 “地下保单”,法律上完全无效,后续理赔、保全都会出问题。
但是,仅投保时跑一趟香港,后续缴费、理赔通过手机 APP 或邮件就能操作。
海港城看到的港险热潮,背后是大家对优质资产配置的需求,但再热门的产品也需“懂了再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