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1月,内地某家族办公室客户问我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我账上几个亿,可为什么一急用钱,连500万都拿不出来?”
不是她夸张。
她资产遍布北上广深四套豪宅、持有多家未上市科技公司股权、名下还有信托和私募基金,可当孩子突然拿到美国名校offer需要预付学费时,她试了一遍所有“变现路径”:卖房要3个月起、赎回私募得等开放期、银行贷款压降额度、信托取现流程复杂到要开三次家庭会议……
最后,是她在2015年买的一份香港多元货币储蓄保单,在第7个工作日,到账了120万美金。
没有审批、没有解释、不看脸色,就一张保单,一条水脉,稳稳地把钱送到了她手上。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深聊的事:你家里,有没有这条“不靠别人、不靠市场、不靠运气”的金融活水?
很多人还在拿“7%复利”“9种货币”当卖点讲港险,太浅了。真正让中产以上家庭持续加码香港保险的,不是预期收溢,而是它在系统性危机下的兑现力——在你最需要钱的时候,它能不能说话算数?
我们今天不吹不黑,就从你从来看不到的几个维度,拆穿这条“金融活水”的真实底牌。
一、为什么港险扛得住“金融核弹”?——它的根,扎在别处
1997年10月23日,那个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的下午,港股单日暴跌1211点,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到280%。索罗斯的子弹,已经打穿了泰铢、韩元、印尼盾,现在,瞄准的是港元。
如果你是当年的一个普通投保人,你账户里的钱,也在剧烈波动。你会不会担心保险公司跑路、分红打水漂?
但现实是,那一年,保险是唯一一个在亚洲金融风暴后,机构数量、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全部逆势上扬的行业。
看这张图,其他行业都在掉血,只有保险——不降反升 |
|